笔趣阁 - 玄幻小说 - 初唐大农枭在线阅读 - 第一百四十章 迂回的方式拉盟友

第一百四十章 迂回的方式拉盟友

    于秋既然请了李世民他们来山庄,就有让他们将各个项目参观一遍的打算,不过,人总是有一些怪僻心理,认为别人敞开了给自己看的,是别人想让自己看到的,一定是有所隐瞒,真正的好东西必须得偷偷摸摸的才能看的到,就好像很多人觉得,买来的西瓜不好吃,去别人田里偷来的西瓜更好吃一样。

    李世民倒是脸皮厚,既然被于秋发现了,就决定顺势跟他聊聊,于是,三楼阳台用树根雕刻的茶几上,于秋给几人泡上了好茶。

    “大半夜的功夫,连前院都没有去到么?”倒完茶之后,于秋略带笑意的语气看向李世民几人道。

    “光是一个中院看到的东西,都已经让我等受用不尽了。”有种被取消的感觉的李世民有点郁闷,但他不得不承认,今天自己确实长知识了。

    “那你告诉我,你都学到了些什么知识?”于秋给包括秦琼和马三宝在内的几人各倒了一杯冲泡茶,示意他们围坐下来之后道。

    “原来,人力是可以倒转四季,根据自己的需求,增大产出的。”李世民十分感叹的道。

    “区区一个掌控温度的手法而已,不值一提,不过,你们看了大半夜,就学到了这么一个道理,倒是叫我有些意外。”于秋依旧用取笑,甚至是鄙视的目光和语气看着李世民道。

    “灵鹫宫的学问确实已经高到我等凡夫俗子难以理解的程度了,于都督既然想指教我等,还请明言,我等几人虽然愚钝,但必定虚心向于都督学习。”杜如晦把话说的很漂亮道。

    他果然是个聪明人,被他这么说,于秋不将其中的道理讲明白,脸上都会挂不住,于是笑了笑道,“也罢,既然刚才你们提到了增大产出,那么,我就从增大产出方面,跟你们讲讲治国之道。

    前汉有个叫崔定的人曾经说过:国以民为根,民以谷为命。命尽则根拔,根拔则本颠。这个观点,你们都认同的吧!”

    李世民点头道,“这是自然,国家若是解决不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,被推翻颠覆,则是必然。”

    “既然你们认为这句话说的是对的,那么,你们当政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?”于秋引诱提问道。

    这是他平常最常用的教学方式,循序渐进的让受教者开动脑筋自己想。

    索性,李世民,房玄龄,杜如晦三人都不是真的傻,一听了于秋的语气,便一齐道,“自然是解决老百姓吃饭的问题。”

    “说的没错,解决老百姓吃饭的问题,这本应该是国家的头等大事,然而,过往覆灭的历朝历代,却都没有太重视这个问题,至少到目前为止,我没有见到因为种田种的好,或者是养鸡养的好,而加官进爵的。

    大多数人都把目光放在了战争上,因为打赢了,可以加官进爵,享受到别人享受不到的权利地位。

    还有一些人,则是把精力放在了争权夺利上,沉静在欺压剥削别人,自己有,别人没有的虚荣心之中。

    却没有多少真正的有才之士,把目光放在种田本身上。

    试想一下,当所有百姓都把田种好,有吃不完的粮食,鸡鸭牛羊成群,谁会活的不耐烦,跳出来搞事情?没有人搞事情,又哪里会爆发什么战乱,需要朝廷发费大代价去平叛。

    就像河北一样,不是老百姓被几大家族为代表的士族阶级剥削的连饭都吃不上了,窦建德,刘黑闼之流,能够登高一呼,从者如云么?

    管子曾经说过:仓禀足而知礼仪,衣食足而知荣辱。

    这一点我们灵鹫宫的先辈也很认同,老百姓知礼仪,知荣辱,有一个先决条件,就是仓禀足和衣食足。

    这就是为什么,河北的饥民们现在这么听我的招呼的原因,因为,我让他们吃上了饭,而且,没有了吃饭的忧虑,所以,他们现在一个个巴不得把孩子交到我手上,跟着我读书认字,学礼仪。

    依此反推,你们李唐朝廷,想要所有的老百姓都不造你们的反,就得首先让他们仓禀足衣食足。

    所以,你们要的,不仅仅是可以平灭战乱的精兵猛将,也需要能够放大产出,让老百姓仓禀足衣食足的技术人才。

    我想请问,你们李唐朝班之上,可站着一位这样的人才?”

    于秋这个问题,直接让李世民呆立当场了,朝廷取文官,文章写的好,思想道德好,名气够大,基本上就过关了。

    取武将,这只要武艺高强,懂得些兵法战略,就过关了。

    然而,却没有一个专门致力于放大老百姓产出的机构,类似司农寺这样的衙署,实际上管的,其实是钱粮,每年春耕的时候,民部尚书发往全国的劝农书,则是狗屁不通。

    文章写的花团锦簇,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百姓是看的懂,还是听的懂?解决了任何实际问题吗?

    没有。

    老百姓把更多的力气投入到田地中,也并没有能增加他们的收入,因为,粮食价格把控在世家大族手中,当他们承受不了越发增大的劳动强度的时候,他们就要跟着那些起哄的人造反,搞的朝廷几乎每个月都会收到某一州,谁谁谁叛乱的消息,需要四处派兵镇压,消耗国力,形成了一个恶循环。

    而真正有让农业产出增大的技术诞生的时候,这些当官的世家子往往会把它弄到自己的家族去,藏起来让自己用,因为,当大家的粮食紧张的时候,他们手上有多余的粮食,他们才能赚到更多的利益。

    于秋的这番话,似乎让李世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,只要不断的放大产出,让百姓们的物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,就没有人愿意造反了,于是兴奋不已的道,“朝堂上以前确实没有善于耕种之人,不过现在有了啊!你不就是么,你来将这些放大产出的本事都教给大家,大家再去教给那些老百姓,让所有老百姓都仓禀足衣食足,就不会再有人造反了啊!”

    闻言,于秋用看傻子一般的眼光看向李世民道,“我把技术教授给朝廷,然后,那些当官的学去了,再之后,各个世家的粮食牲畜翻倍的增加,老百姓辛辛苦苦从田地里扒拉出来的一点粮食不值钱了。你觉得,这合适?”

    “呃……”

    李世民卡壳,房玄龄则是开口向于秋问道,“那咱们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?”

    于秋摊了摊手道,“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朝廷的事情,又不是我的事情,说的好像你们能做朝廷的主一样。”

    “呃,这……”

    房玄龄也卡壳了,虽然李世民回长安之后将会兼任尚书令,等于是朝廷的一号宰相。

    但是朝堂上的事情,却终究不是他一言能够决定的,哪怕不做大的改革,只是让一些种田厉害的老百姓去当官,也可能遭到大臣们的集体反对。

    因为,这触动了士族的利益,在士族的眼里,只有士族是能够当官,哪怕是带兵打仗的武官,亦是需要一些出身,或者实打实的熬出一些功劳来,才能走武官途径。

    一种无力感,压在了李世民几人的身上,那种自己找到了救国的良方,却不得实施的感觉,让他很压抑。

    不过,另一个他之前想到的问题,又在此刻冒了出来,开口道,“你想让全天下都知道你有高产的粮种,还打算将它卖出去,而能够出的起钱买你手中这些粮种的,又都是世家大族和勋贵,那岂不是会达到和你刚才说的一样的效果,让世家大族掌握更多的粮食,老百姓手上的粮食却变的更加廉价,这样是于国稳定不利的举措,你不能做。”

    “于国不利,于我有利就行了啊!再说了,李唐的好地都是掌控在世家大族手中的,我不卖给他们种,卖给谁种?”

    于秋用能气死人的表情朝李世民道。

    “你你你,你简直是岂有此理。”李世民气急朝于秋吼道。要不是茶碗里的茶已经被他喝干了,他甚至想一碗茶泼到于秋的头上。

    “现在,摆在你面前的,其实是一道选择题,要么亲士族,在朝堂上与一些人争权,等到成功之后,再慢慢的实现你的政治理念。

    要么,亲百姓,放弃与士族之间的勾搭。

    这样,你可能会收获我这个盟友,得到底层百姓的支持,因为我是那些世家子的公敌,必须要跟他们亮明刀枪了,而为了大局面的稳定,我暂时可以只对外出售高产的粮种,却不会对外出售放大产出的各种技术。

    反正国家的粮食多了,不管是掌握在谁手上,终究是好事情,百姓们既然没有好地种,通过种地也不能实现富裕,就让他们不要种地了嘛!

    你看我这山庄周边,总共才种了一两百亩地,而且,还没有一块地有实际产出,然而,在这座山庄里,家里余财超过一千贯的,至少有一百多户,他们的钱没有一个是靠种地赚来的,而正是因为他们的各种成果,让那些世家门阀手中的财富,在不断的向民间流出。

    所以,想要老百姓变的仓廪足衣食足,其实要解决的,是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,也就是让他们的劳动力变的值钱,至于种田的事情,丢给那些地主去做吧!他们一定会越种越穷的。”于秋用极度具有诱惑性的语气向李世民解释道。

    单打独斗,他很有可能被各大家族联合消灭,拉上李世民做盟友,则是不同了,至少在政治军事方面,李世民能帮他抗住压力,只要他能保证朝廷不出手,仅凭各大家族自己的族兵,可未必敢跟于秋动手,毕竟,于秋现在手中掌握的军队差不多有两万,都是强兵,而且名义上,他还是朝廷的洺州都督。

    而只要在武力上保持了克制,不正面开打,于秋就有把握在工商业上,给予各大世家门阀重创,让他们逐渐变的虚弱的同时,壮大自身。

    “让劳动力变的值钱?莫非,之前百姓们富裕不起来,就是因为他们的劳动力不值钱?”听了于秋的话,想到了朝廷治下的工户几乎都没有工资拿的情况,李世民皱眉道。